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学人学术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日期: 2001年10月8日
退耕还林还草试点怎么样
山封了 羊圈了 草种了 树栽了
何涛/海燕


    去年3月份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生态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植树种草行动。目前,这项试点工程已顺利完成退耕还林(草)面积1433万亩,宜林荒山造林种草1180万亩,试点中“以粮食换生态”的全新思路和成功经验,引人瞩目。

    确保退耕后有粮吃

    迄今,全国224个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县全部位于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据典型调查测算,仅贵州、陕西、重庆、四川,就有1100多万人把陡坡耕地的收成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其中近200万人的基本口粮完全依赖于此。退耕后,如何解决吃饭问题是退耕区农民群众必须解除的后顾之忧。

    国家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之初,就规定了将植树种草和管护任务长期承包到户,发给林草权属证明,并向退耕户无偿供应所需的种子和苗木。除每年每亩20元钱的现金补助外,长江上游每年每亩补助粮食150公斤,黄河中上游每年每亩补助粮食100公斤,并根据试点情况,需要几年就补几年。

    实践证明,补助政策及时兑现,取信于民,是确保退耕还林还草顺利实施的关键。到今年6月底,国家已累计按时投放补助资金25.3亿元、粮食65.75亿斤。为确保补助粮款足额及时发放到退耕农户手中,青海、陕西等一些省区在粮食、林业部门设立兑现监督办公室,河北省围场县还以县长名义与农民签订兑现协议。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西河子乡柠条基地,退耕户王丁柱兴奋地对记者说:退耕补助和树苗草种费用都一分不少地发到了手中,还上的林草地也归自己所有,这样的好事哪里找!

    一些地方还不等不靠,通过精种高产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为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让出一席之地。如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重点建设了人均1亩水浇地、2亩旱作稳产田,过去40多年,人均12亩耕地都解决不了吃饭问题,现在,在耕地缩减一半的情况下,却使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600公斤以上。

    在部分生态极度恶化、已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国家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封山绿化,成效十分明显。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苏旗迁出400户牧民,围封5000平方公里重度沙化草场;赤峰市巴林右旗迁出137户农民,使29万亩沙窝地重披绿妆。贵州省一生态移民户在新房贴上对联抒发自己的感受:“退耕还林绿化再造秀美山川,生态移民搬迁拔掉千年穷根”。

    恢复生态植被是关键

    从一些地方的实践看,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恢复生态植被工程,还是千家万户农民的脱贫致富工程。但生态目标必须始终是第一位的,如果偏离了这个目标,就意味着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失败。因此,在选择树种、林种、草种上,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讲求科学,牢牢把握生态目标。

    据退耕还林还草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树人介绍,国家林业局已总结推出百余种造林方式,值得各地在退耕还林中因地制宜加以应用。内蒙古、宁夏等地摒弃重林轻草、重乔轻灌的传统建设模式,种植多年生牧草,间以沙棘、柠条等灌木窄林带,既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又可打草养畜、增加收入,一举两得。河北省坝上地区针对风沙危害、过牧、樵采严重的实际,推行林草综合治理模式,舍饲圈养、发展沼气,有效地解决了植被的恢复保护问题;陕西省吴旗县在全县范围内封山禁牧,改放养山羊为圈养小尾寒羊,草灌植被恢复效果很好。

    为使这项百年大计落到实处,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西部生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科技支撑方案,并要求制订县级作业设计方案,确定相应的树草种及林草种结构,为农民种树种草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山西省采取由技术人员承包的办法,发展造林专业队130多支5000余人,实行育苗、整地、栽植一条龙,规划、设计、作业、建场一体化,有力地保障了旱地的林草成活率。

    专家们认为,个体承包、实行责权利紧密结合,是充分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的最坚实基础。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中,黄河中上游地区已涌现出一批个体或联户承包治理小流域的大户。近几年又出现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治理公司。针对资金不足、配套设施缺乏、投资周期长、农民增收困难、造林保量难保质等问题,山西省乡宁县等一些地方还实行了生态退耕企业化经营。

    重视农民长远致富

    山封了,羊圈了,草种了,树栽了,但如果老百姓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栽下的树会挖掉,长起的草会烧掉,圈起的羊也会重新上山啃青。陕西省延安市副市长李瑞支说,20世纪80年代,也曾大规模搞过“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是忽视了农民的长远致富问题,致使生态建设陷入种了毁、毁了种的恶性循环。

    如今,延安市在实施封山禁牧的同时,及时提出了“壮大林果业,发展畜牧业,开发棚栽业,推进加工业,带动劳务业”的结构调整思路,使农民群众在退耕还林还草当中完成产业置换过程,实现收入的稳步增长。与1998年相比,全市新增经济林67万亩,日光温室7000多棚,舍饲养羊发展到28万只,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由人均770元提高到931元。

    已先行一步,6年退耕1200万亩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在还林还草的同时大力还牧,以政府投畜,群众种草,逆向拉动退耕种树种草,实现了由农业大盟向牧业大盟的转变。自1994年以来的6年间,全盟牲畜饲养量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牲畜总数达到1206万头(只),由全自治区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使全盟农牧民来自于畜牧业的收入占到了人均纯收入的近50%。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李子彬在最近召开的全国退耕还林还草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各地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要学习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公司加农户、工厂加基地”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解决农民当前生计的同时,还要处理好长远致富问题,保证“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