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百年树人 >> 教育观察
文章来源:东方网  发布日期: 2007年5月10日
深圳大学,庭院深深深几许?
于立生



    日前一位深圳网民把深圳大学禁止校外人员进入的消息张贴在网上,不到一天,该帖的点击率已超过3500多人次。更有无数网民批驳学校的规定违反了开放大学的惯例。记者从学校的告示牌获悉,为维护学校安全,深圳大学自2005年底起即已谢绝外人参观。(5月7日《新快报》) 

    我看深大的“封校”之举,并不止于在有违“开放大学的惯例”,更在于:开放,应是一个大学存世的固有逻辑或谓精神要求使然。 

    大学是学术研究之所。当年中国现代大学创始人蔡元培先生“仿世界各国大学通例”改造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为人乐道。“思想自由”,就意味着必然有交流,以至碰撞,而交流、碰撞的存在前提条件,即是开放。“兼容并包”,有容乃大,方利于学术上的去伪存真,去芜存精,也意味着必须讲究开放。同时,为有利于知识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也不应人为的设置障碍,而同样应讲究开放。 

    大学是培养人才之所。有教无类。如蔡元培先生所谓“无人不当学,而亦无时不当学”,固或偏于理想化,然而蔡先生当年却实实在在践行了——欢迎旁听;并且收效不俗,惠及了许多贫家子弟,甚至旁听生中涌现出了大量文化精英。我在一篇旧文中就曾举出成舍我(报人)、孙伏园(报人)、许钦文(小说家),沈从文(小说家)、丁玲(小说家)、柔石(小说家)、冯雪峰(文艺理论家)、曹靖华(翻译家)、胡也频(诗人)、金克木(学者)等等。当年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受惠于此。至今传为美谈。 

    大学,还有提供社会服务之责。当年的北大,不仅校门大开,还主动把知识送出去,如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等;不仅把知识主动送出去,还主动把社会人士请进来,如开办校役夜班、平民夜校等。 

    深大的封校理由,据说是为维护学校安全,有专家驳曰:“深大已经把要进校的人员当成了潜在的罪犯,而这种有罪推断在法制社会是不允许使用的”,固然如是。而我认为,如此做法,更在于是对大学精神的背叛。竺可桢先生曾说:“大学犹之海上之灯塔”“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蔡元培先生也说:“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者也”,当代学者张汝伦亦称:“大学应该是社会的理想模型,而不应该是社会的缩影”。而深大的“封门”之举,恰恰是大学精神的自我矮化,是把自身定位混同于流俗,混同于一般社会机构了。 

    庭院深深深几许?开放的深圳,不开放的深大,令人深以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