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身边故事 >> 生命之歌
文章来源:故乡  发布日期: 2007年3月13日
我的一次采访手记
仲达


   
  附近汽车站的钟声又响了,发出沉闷的声音,“当、当、当……”每年春节过后,我的心便坠入了冰窟窿,蜗居在腐烂且安逸的小城里,疲惫而沉寂。枯坐房间,百无聊赖,一个人静听雨打雨篷的声音,那种声音从岁月的深处传来,我尽量去回避别人对我精神世界的探入。这样不容易受伤,或者是疼痛。我因此断定自己是一个被光阴磨损了的人。
  
  身背摄像机,走出狭窄的小巷,西北风从平原的深处一路袭来,身上的温暖被搜刮得一干二净。车站外面排起了长长的买票的民工,他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年打工的生涯。从一年忙忙碌碌又毫无意义的生活中好容易解脱出来,我的心却又是如此的惶惑和不安,如何获得内心安宁和平静呢?我已经没有了上进的动力,心象锈蚀了的齿轮,没有了润滑剂,连挣扎下去的勇气似乎也没有了。
  
  上午,跟S城妇联的一位负责人去采访一位“自强妈妈”,临去采访时,我还十分不乐意,主任说这个题材只有你能做好,算是勉强答应了,心情仍然不愉快,觉得心里似有一块石头重压着。第一个采访对象姓刘,现年50岁,她住在一间不大的租房里,灶屋用塑料棚搭起的,两个念高三的孩子和她相依为命。她从小就是一弃婴,在孤儿院里长大,从没有见过父母亲什么样。她的老家不仅上无片瓦,就连一间小小的茅棚也没有,几十年来一直跟随丈夫生活在乡村学校里。她本人是高中文化,毕业后在一个造纸厂工作,因工作认真,曾当过化验、质检员、仓库保管员,每月工资150元,因无钱买房租房,她带着孩子住在大仓库里,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嗖嗖,做饭火炉放在离仓库几十米远的一个废澡堂里,下雨天,屋顶漏雨不停。在这样的环境下,身教胜过言教,她的行为告诉孩子,无论生活多苦,一定刻苦学习。她高中毕业正赶上十年动乱,没能上大学,对此,十分遗憾。她的大女儿于2001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每月的生活费及日常用品开支加起来从超过200元,一次放假回来说:“妈,我这一学期连一次烧菜也没有吃过,仅到超市买了几瓶叫老干妈的辣浆。”如实说吧,她承认自己曾有过精神崩溃的经历,那是两年前造纸厂倒闭之时,对她来说,就如暴风雨来临,一分钱的经济来源也没有了,怎么办呢?为了生活,为了孩子,她要与困难拼一拼,于是他带着一子一女搬出厂房开始打工租房之路,开始的时候,就象一只无头苍蝇,跑遍全城,终于找到了一个活,在一家私人承包的学校大食堂工作,每天天不明6点钟的时候就起床了,到了9点钟才下班,为了让老板高兴,除了完成老板安排的洗碗、涮锅、洗菜、和面、扫地、下面条等一切杂活以外,还拼着干一些其它活,她天真地想,老板便是神仙也会被感动,说不定老板还会加工资。当时只为了挣钱忽略了别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她无奈之下提出辞职,哪知老板不但没有加钱,还扣10天工钱。拼死拼命干活,每天不知流了多少汗,半个月仅给了她40元钱,这简直是对人的侮辱!要不是当时被一位同事劝阻,她便把这40元钱当面摔给老板或当场撕掉。她完全绝望了,崩溃了,当时已是9点多钟,她怀揣着用血汗换来的40元钱迟迟不想回家,甚至想到河边痛哭一场,干脆投河了此余生,好心的同事硬是把她从死亡线上带回家……
  
  听着她的话,我一直沉默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着。她抬起头,两眼红红的,有些湿润,灰白的头发遮住前额,两眼无神而呆滞,那种表情透出生活长久重压折磨而无法短期得到有效释放的疲惫和苍桑。面对那双眼睛,我深深地低下了额头。任何帮助,都不如真诚的倾听更有意义。很多时候,最大的困难不是面对着的困难,而是得不到平等的交流,在一拨拨高高在上的怜悯和同情中逐渐失去尊严和勇气。真正寒冷的,不是呼啸的西风,而是乜斜的眼神。
  
  春节刚过,许多还沉浸在能见度新年的喜悦里,她又要急着去上班挣钱,因为两个孩子今年都在读高三,必需凑齐上大学的钱。为了能拍摄到她在这家糖果厂工作的画面,我向她提出要求,她与老板联系但是遭到拒绝,原因是她刚去上班,老板不了解情况,害怕电视台报到后,技术监督局和防疫站的人上门罚款。我们只得另想办法,尾随她而来到这家糖果厂,反复与老板娘商量都遭到拒绝,她得知情况后走了出来,苦苦哀求我不要拍,要不然这份工作就要丢了,我最终答应了她的要求,离开了那家灯光昏暗的糖果厂。几天后我下班的时候,顺便又去了她家,她的心情好似轻松了一些,我们的话也多了起来。她给我说起她的大女儿,现在已经工作了,在一个国家单位上班,而且马上还要出国,并亲口对她说:“妈,你这辈子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屋,将来我一定在风景最优美的地方,给你买一套别墅……”说到这,她的脸上有了笑容,同时用深沉的语气说:“有时我真感到生活在当今社会最底层,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爹娘干吗要生我却又要抛弃我呢?”我宽解她的心情,开导她说:“孩子都一个个成材了,他们会报答你的……”她说:“其实,我用不着自卑,前两天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残疾人,无手无脚,坐在一块木板上,木板下装了几个滚轮,一切活动靠着半截身体支配,拿东西用嘴衔,然而他面带微笑的去看每一个人。看看他,想想自己,我现在虽然穿着漏雨鞋,只因舍不得花钱买,而他纵有鞋可是往哪儿穿呢?”是啊,她面对残酷的现实,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慰自己,除此之外,她实在没好的办法。等待她的困难足有很多,她家现有80岁的婆母,患了心脏病全身疼痛,长年卧床不起,2003年和两次胃穿孔手术费,住院治疗费两万元,如今平均每天药物费10元以上……
  
  在这之后,我又去一个偏远的小镇采访了一位普通的农村母亲,她站在乡村的一个十字路口,寒风瑟瑟,吹拂着她单薄的衣衫,她的脚上穿着一双布单鞋,从自家一路走来,鞋帮子上面浸满了泥水。她的丈夫几年前在自家平房子上面垒东西,一不小心摔下房顶,造成严重的“脊椎骨损,从此卧床不起,先后花去医疗费6万多元,一个家庭的重担就此落在她的肩上。当时,她想到过死,但是,一想到两个儿子,岂不是从此没了人问?她只有咬牙硬挺了起来,每天6点钟就起床,料理好丈夫的生活以后,就去田地里干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闲时候,她就去砖窑场搬砖、拉砖、上土、粉墙,男人能干的,她几乎也都干了,平时生活,十分清淡,到她家的灶屋看看,这个家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吃肉了,家里完全不象过年的样子。最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丈夫卧床多年,卫生状况十分不好,她竟然一点也不嫌弃,冬天来临的时候,为了给丈夫温暖,她居然每天和她睡在一块,丝毫而不嫌弃。底层,这个词语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社会的巨大不平等性,他们失去了表述自己的能力,他们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是铁屋子的沉睡的人们,遭是受煎熬的人们,是今日在城市阴暗角落、在农村穷乡僻地觅食的人们。我也是一个底层劳动人民的孩子,尽管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学,但始终心系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去年回家,听到同村人的感慨:“如今这个社会是有力没地方使,人家不让你使,呆在这农村,一年到头如果不去外谋些生计,恐怕连三餐的盐油都成问题了,又何谈送孩子读书呢?还不如早点退学打工!”
  
  走出村庄,已是下午四点多钟,料峭的寒风从平原深处吹来,我本能地觉得有一丝入骨的凉意。站在冷风中,我在想: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平原的冬天依旧是这么冷呢?我又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故乡》:
  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为什么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烛台是什么?插蜡烛用的东西,香炉是插香用的东西,两者都用来求神拜佛。闰土感到命运没有依靠,就只好崇拜偶像。我在一个语文教案上发现了这样的解释:“手制的偶像”的意思是: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比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幸福远景;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求泥塑木雕来保佑自己,认为一切都已命中注定,这是一种宿命论!造成闰土变成木偶人是什么原因呢?多子,饥荒,苛税,兵,官,匪,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闰土为什么崇拜偶像?他无依我*相信宿命论,以为神佛会给他幸福。而“我”的希望明确吗?不明确。对了,也不过是用希望来安慰一下自己罢了。“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希望和闰土是相似的,只是这个偶像是自己手制的罢了。当然,鲁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闰土所希望的是自己生活得好,而鲁迅所希望的是下一代的生活都过得好,而且他坚信大家都起来了,新生活就一定能实现,他是不会停留在这朦胧的希望上的。鲁迅坚信幸福的生活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的愿望显然不切合实际。这个结论已经被历史证明了。鲁迅也应该料到这样的结果,几千年的重负不可能说打破就能打破的。但愿望毕竟是愿望,一厢情愿罢了,不切合实际也属正常。我能有什么可以悲天悯人的呢?因为,我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勾起了我的隐痛。我无法改变世界,世界也别想改变我;我拯救不了世界,更无法减轻我的痛苦,我只觉得惟有痛苦才是实有。我一直以鲁迅先生为精神导师而自诩,推崇“反抗绝望”的个体价值观,但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对抗无处不在的绝望,陷入了内心的煎熬。只要这世界有任何一个人还在受苦,我就应该和他一同痛苦,我就不配拥有快乐——我应该为这世界的所有人的苦难承付我的痛苦。苦难是实实在在的,上帝是虚无飘渺的。信仰只是改变了我们的心态,不能改变这个世界的苦难。面对苦难,我又能做什么?要是我在吃快餐时,进来一个饥饿的流浪者找寻剩饭时,我会在临走时为他买一份牛肉套餐吗?我这种真实的痛苦会不会是廉价的同情呢?我虽然推崇鲁迅,主要是鲁迅最能触动我灵魂的是,他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同情,对处于困境中的灵魂给予关注。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启蒙,现在我觉得早某一些方面,我是需要向民众学习的。自我启蒙要放在首位的。我是民众一分子,许多时候我没有资格去启蒙人家。我有资格俯视弱者吗?当我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遇到一个求乞者的时候,我有没有装作没有看见他?我是否在拿手制的偶像欺骗自己了?重视当下此在的存在感受和境遇,而不是为了一个渺远的希望和安慰安于现状,拒绝正视当下的存在处境成为一种自欺的存在,从而不能够能动地反抗超越自己的现在筹划自己的将在。这就是鲁迅的生命哲学,也是我的生命哲学,我没有皈依基督,并不表明我没有宗教情怀。“终极关怀”和“最高价值”当然很好,若没有此岸生活的依托,又在哪儿能彰显出来呢?若没有此岸生活的依托,哪来的彼岸灵魂的提升?出家不忘入世,入世不忘皈依!信仰是一个人的自由,尊重他人的选择,虽然,我仍然没有皈依基督!爱上帝与爱人同样,理论上可以这么说,谁能真正做到象神一样呢?阳光的亮度会不会增加黑暗的厚度?我是人,一撇一捺的人啊。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还是把痛苦裸露出来,我的心会好受一些!要活在真相里,更要活在真实里!自然一些,本真一些,鲜活一些,活泼一些!难道没有必要?再说,人的欲望也是永无止境,每个人都必须正视这个谁也无法躲避的现实,正视他最自然的属性。每个人都有一个魔鬼,正视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推崇、误解、嫉妒甚至憎恶过的所有欲望吧,这是灵魂的最实质。人性是极为复杂的,利益诱惑下人性的畸变以及异常情况下人性的阴暗一面,是人都会有的。人生就象一部作品,不能老总处于焦灼状态,被故事和意义塞得满满当当,缺少必要的留白,少了份泰然处之的气度,少了份笑看云卷云舒的闲适和淡然。对于意义越挖越深对灵魂的拷问越深刻,却离生活的本真渐行渐远。有时候急噪的说教破坏沉静的表象。还是体会水流深处的涌动吧。我是一个小人物,是那种失意,落寞的,在压力下挣扎,内心交织着矛盾与痛苦,表面却淡漠平静,安之若素的角色,我的心灵也有冬日的阴霾。在寂静无人的寒夜,我站在黑暗的角落,眼睁睁他一步一步走向深渊却无能为力。我渴望接近真实。为了真实,我可以忍痛,让血愤怒地喷射,对准不公正的决口。伪善的尊贵和伪装的崇高让人无法达到真实的彼岸,浅薄的高傲远离纯洁的精神,被修饰过的生活和真理里,我害怕自己呼吸不到纯净的空气,倾听不到麦苗抽穗,水露拔高的声音。罪性中脱胎出来的我,高贵地赤露着自己清纯的身体,我渴望自然一些,本真一些。我需要从软弱的善良、虚假的责任、伪善的崇高、悲哀的承受与忍让中解脱出来。
  
  我只是想说,在这样的社会,绝大多数人不需要跑到山里思考人生终极问题,他们只需要做一个好儿、好父亲、好领导、好员工就可以了,对于受尽侮辱、毫无办法的弱势群体而言,他们要的是把那一些贪婪者揍一顿的权力。也许只有象我这样内心还时时有点软弱的人需要信仰支撑自己“安顿自己”,只有这样内心才能快乐安宁。只有上帝才能给我们一个高于所有动物的、有尊严的、能永恒的人生和目的。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否对?
  
  寻找意义和信仰的道路是一条荆棘之路,是需要巨大智慧和心灵勇气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的。我的心会进入一种澄明的状态,并在那种与神的神秘交流中,获得一种超越的自由和自在吗。我需要拯救的恰恰是自己,这点我终于确定了。
  
  《颍州的孩子》中那个小男孩高俊,家里7口人因为艾滋病死了5口,奶奶疯了,叔叔因怕别人的岐视而不愿收养,他从来不会正眼看一个人,从来不会笑也不会哭,没有任何表情,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并非没有感情,而是他幼小的心灵已经学会了怎么去冷漠对待这个对他并不公平的世界。看着他的豪无表情的眼神和被艾滋病病毒伤害的皮肤,他的眼中有着同龄人不该有的警惕,看着看着,我眼泪就快要掉下来,又是一个一出生就生活在别人歧视和极端贫困里的人,穷人的希望在哪儿呢?目睹那一些荒野孤坟,我的内心陷入了冰凉和麻木!如果人的生命就得不到尊重,这时,谈论“道成肉身、天堂地狱、末日审判、救世主”那些学说教义还有什么意义呢?看着他的眼神,我心里,好苦涩。以前受过知识分子的影响,现在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位置。自己其实就是民众中的一员,并不比他们有什么高明之处。中国知识分子看待底层民众,往往如此,既审视着他们的“劣根性”,又哀其不幸。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始终保持着高人一等的地位,好象只有他们是清醒者,并把这种清醒看成了自己的社会担当。但此种高人一等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其实他们救人乏术,清醒却无能,遭民众厌恶,在情理之中。这累缀的东西,其实就是知识,除了一些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还有其他特异的地方吗?而多了知识又能怎么样呢?不就增加点心灵和精神上的负担以及一点对人的愧疚吗?!
  
  回到家中,伏于窗前,百无聊赖之中翻着以前的文章,再看一年前写的那篇《面对苦难的N种方式》,心里竟然又有了不同的感受。在《面对苦难的N种方式》一文,我大致勾勒出了六位作家面对苦难时的姿态,目的在于给自己找一些个案上的启示,其实心里十分清楚:他们只能给我一些手段,增长见识战胜苦难真正要靠的还是自己。六位作家面对苦难时,都采取了知识分子式的姿态,而非平民的立场。仔细想想,面对苦难何来N种方式呢?只能直面惨淡的苦难现实。当人们还在为基本的日常生活、养老保险和住房而奔忙的时候,其实太多的人并不需要鲁迅,他们并不敢奢求公平的对待,只求那么一点一点可怜有限的生存资源,至少要让他像个人一样死去。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内心善意地欺骗自己,认为通过写作可以战胜苦难,而且臆造了几种战胜苦难的方式,并且把他们当作精神偶像,模仿着学习,并且乐此不疲,实际上效果如何呢?一直到现在,我不得不无奈地承认这一现实,面对苦难,只能咬紧牙关独自去扛,也就是说,只能依靠自己的强大,如果还一厢情愿地痴想有什么“拯救者”出现的话,不管这“拯救者”是人还是神,最终获得的只能是虚妄和痛苦了,是一种假设战胜了苦难的虚假的“阿Q主义”。面对越来越多采访对象的苦难,我觉得有有一种无法逃遁的沉重,我不知该说什么,但有一点,心里十分清楚,我决对不能拿神来安慰他们,她们都是一些善良而不幸的人们,我不能只给她们提供廉价的精神慰安品,也许,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沉默,在沉默中带着善意的心去倾听她们的不幸。我呢也只有直面我的“困境”,在失败之中自觉起来,完成自我的拯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