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身边故事 >> 茶余饭后
文章来源:故乡  发布日期: 2007年7月30日
寻访中国茶道
吴新立



    沿龙昆南路前行,在转向红城湖路之前有一个地名叫中国茶道。我喜欢这个叫起来大胆、响亮的名字,在这个轻易不言道的国度里,好像敢称“道”的只有茶道,而敢用茶道做地名只有海南了。想象中,那地方一定像上海的大统路,像杭州的西湖,福州的西营里和五里亭,茶市繁荣,茶香氤氲,商贾云集,汇聚着天下好茶。

    海南不缺茶,盛产品相极像铁观音的兰贵人、口感不输龙井的白沙绿茶,还有苦丁、鱼茶等有地域特色的茶,也不缺懂茶的人,大批的闽南人、广东人、客家人带来先进的种茶的技艺从大陆迁徙而来,工夫茶艺更在岁月流逝中把茶香渲染的挥洒写意,美仑美奂。

    我对这用“中国茶道”作地名的地方充满好奇,于是在盛夏的一个黄昏慕名而去,为了更多感受中国茶道的氛围,我从昌茂花园开始沿龙昆南路东侧步行。不远处看得到一个人流熙攘的路口,我想那一定就是了。离那个路口还有一段路,临街的店面开始多起来,但多是些小吃店,空气中弥漫着阿贝香辣坊、安定娘特色鹅店等大排挡的味道……路口到了,路面很窄,又挤满水果摊,人车混杂,感觉很不通畅。挤过去看了路牌,上面写着普普通通的一个名字,“道客路”,显然与中国茶道无关,“那中国茶道就应该是附近的一爿店了”,我对自己说。

    “看见这条路吗?这就是中国茶道”,在临近道客路的一家超市门口,一位卖清补凉的阿姨用手指着道客路对我说。那会儿,我正打量这家超市上面的两层,没广告招牌,只有一个满身灰土的人在二楼的雨搭上敲打,正试图把挂在钢筋上的几块水泥拿下来。因为这幢楼比其它的显旧,我怀疑和中国茶道有某种关联。听卖清补凉的阿姨说得那么肯定,我又走回道客路。

    道客路的拥挤好像和路左手的农贸市场有关,从回廊望进去,里面乱糟糟的一片。这条路上的店面一家挨着一家,最多的是小吃店,再就是一些五金、管材、二手电器店,茶店只有两家,但铺面小的根本连品茶的人都容不下。“中国茶道?早就不开了,你去顺发超市问问,对,就是靠公交站那家,那个店的老板就是中国茶道的老板。”一家挂着茶店招牌却在卖旧家电的店主做着夸张的手势对我说。

    我又回到最初看好的那家超市,一身疲惫,一如这座城市的匆忙和浮燥,既然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曾有过如此美丽的一个愿望,总该留下点什么,哪怕是不解或遗憾……“先生,您买点什么?”一个穿红马甲的导购小姐彬彬有礼地问道。“茶”我下意识地回答,我想看看超市里的茶,感受一下昔日的中国茶道老板对茶品的经营之道。在一个货架的顶头,我看到可怜巴巴的几袋白沙绿茶,几代五指山红茶,几代苦丁茶,一个服务生告诉我,就这些,都在这里了。我一下子怔在那里,打死我也不敢相信一个中国茶道的老板只卖这几种茶,这玩笑可有点开大了! 

    我忍了又忍,最后还是把对她们店对她们老板的不满说了。女孩儿眼睛睁得老大,不停地摇头摆手,连声说错啦错啦,说她们老板可不是中国茶道的老板,只是租了中国茶道的房。“怎么又错了!”我觉得让他们彻底骗傻了!我不明白为什么叫中国茶道的地方却和中国茶道找不到一点联系,一路寻到这里,竟感受不到一点点茶道的气息……

    “能见见中国茶道老板吗?”我拿了一袋半斤装的白沙绿茶,希望女孩儿看我买了他们的茶能帮我一下。“难,”女孩儿回答得很干脆,“这一年多很少看见她,听说楼上装修好也不开茶店了,要开迪吧”。我买了那袋茶,再没话。店外闷热难当,人声吵杂,本来是打算走回住处的,可在也没了心情。等公车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快速搜索了一遍站名,竟发现这一站叫原来叫龙泉家园,用的是路对面一个新开发的楼盘正在夜色中闪烁的名字。

    坐在车上,我不停地问自己中国茶道这个美丽的名字还会被当地人叫多久,也一遍遍对自己作出不同的回答,我不忍心让如此时尚、有品位,表达了一种美好愿望的名字在这个夜晚消失,既然存在过,那就让它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吧,让每一位喜欢它的人记住,在海口龙昆南路,曾有过一个忙里偷闲,苦中作乐,能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的一点美与和谐的地方,这个地方,叫中国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