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百姓与法 >> 婚姻家庭
文章来源:故乡  发布日期: 2007年4月30日
家庭,最深刻的革命
午后的水妖


  
  杂谈上最火爆的帖子,莫过于家庭帖,尤其是涉农家庭。雅可夫的帖子,从开出专帖讨论到限制讨论,一直到变成六六笔下的《双面胶》。还有九三年、无奈今年、头撞南墙、罂粟花等等,凡是家庭帖,几乎都必然火爆;凡是涉及城乡联姻的家庭帖,必然高点击高回复高PK——甚至连回家送个葬都能送成超强劲帖子。什么叫做“超人气”,这就是。
  
  在有些人看来,家庭帖的火热,标志着杂谈从庙堂到菜场的沦陷。但是在我看来,这是社会发展,个体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道路。其中涉及到个体的自我认知、家庭功能和社会角色等一系列问题。
  要分析这些问题,靠谩骂,或者指责对方为“煞笔”,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我们必须退回到底线,寻找可供交流的共同的认知平台。
  
  众所周知,每一个个体,无论他是孤儿还是大家庭的孩子,无论他出身农村还是城市,也无论富贵贫贱高矮胖瘦,他们所拥有的基本权利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承认,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和拥有合法所得的权利,而且每个人都在谋求个体的幸福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损害公众以及他人的合法权利,正如我们有权捍卫自身的合法权利。此外,探讨这些问题还应当默认这样一个规则:个体的“自利”乃是他的全然权利,而“利他”的行为,只能由个体自愿付诸行动,不可由他人强迫使然。否则,至善的道德,也会沦为杀人利器。
  
  在任何社会里,家庭主要有经济和情感这两种功能。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由于农业经济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比较低,无需进行长期培训和教育,所以养育子女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往往由家庭内部来解决。同样的,政府虽然照样收税征役,却不会对百姓的生老病死负责,于是,养老的责任,又是由家庭内部来解决。那么,如何分配本已短缺的资源,就成为家庭中最重要的事情。
  
  在中国特色专制文化中,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交给他一生不变的责任与义务。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每个人在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份儿,永远没有自我。另一方面,女性永远要服从男性,为男性作这样或者那样的牺牲,也是永远没有自我。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的经济功能发挥得比较彻底,但是情感功能却相对淡漠——与很多人以为的不同,这样的“传统家庭”,有的是命令与服从,而不是爱与被爱。因为情感是在相处和交流中逐步建立的一种互动关系,是可以改变的,是双方平等的产物。也有很多家庭非常温馨,这是幸运的偶然所得,而不是靠个人努力得来的。因为我们既不能选择父母,也不能选择兄弟姐妹,甚至任何亲属。人们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情感来选择与他人的亲疏关系,而是靠血缘、婚姻。
  
  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传统家庭中,为了保证长辈的养老和子女抚养,人们以大家庭大家族的模式生活,并发明了“孝道”。父母对子女好不好无人过问,但是子女对父母一定要孝顺。所谓孝顺,就是要求子女在父母面前放弃自我,服从父母的意志。我们讲到“易子而食”“卖儿鬻女”,联想到的往往是这个家庭的困窘,而不是这些父母的残忍与失职。在长辈的利益面前,子女们连生命权利都不能保障,那么“衣服”“手足”之类的比喻也就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了。
  
  至于女人,那就更惨了。从生到死,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可以被当作人来看。人们用“女子无才便是德”来剥夺她的受教育权;用三从四德来剥夺她的休息权和谋求婚姻幸福的权利;甚至她连选择避孕的权利和可能都没有。她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劳作和牺牲,一直到另一个姓氏的女性,以媳妇的名义进入大家庭。那个时候,她就可以凭借自己“长辈”的身份,去压迫她欺凌她。反正不是自己家族的女儿,所以夫家不会有任何人对此怀有不满,甚至做丈夫的还会变本加厉地欺压妻子,不惜以精神虐待和暴力的手段来维持他对妻子的控制。“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媳妇是面团,不打不捏不成器”。全无心肝。
  
  如果说这类现象在以往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农耕时代,还有存在的理由。然而时至今日,倘若还奉行这套东西,恐怕还真得有点“头撞南墙”的蠢劲不可。
  
  当代中国的女性,总是容易挨骂的。但是,不容否认的是,中国女性是全球参加工作比例最高的女性,也几乎是全球唯一自杀率超过男性的女性,更不用说那些在胎儿时期婴孩时期就被杀死的三四千万女性。她们中有幸运的,出生在城市,没有兄弟姐妹要她作牺牲,或者是家庭资源相对丰富。于是她们接受教育,独立工作,寻找自身的幸福。她们在教育中觉醒,也在社会锻练中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我们不得不承认,她们对家庭概念的认知,更加接近“核心家庭”,而不是“大家族”。从儿童时期开始的熏陶和后天的教养使得她们要求平等,需要情感的交流和互动,需要自我的空间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她们可以养活自己,并且保证自己过得还可以。那么,婚姻对于她们来说,并非人生必需。因为婚姻也是谋求幸福的一条途径,当然决不是唯一的途径。既然不结婚比结婚还要好,那么,有什么理由让她们结婚呢?
  
  当丈夫以一个独立个体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可以爱上他。因为这个时候,两个人是对等的,互利的,相互能够给对方情感和能量的。两个人一起,比一个人幸福。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丈夫,也是愿意承担家务,愿意共建家庭活动的。原因都只有一个,这两个人,是对等的两个人,是平等的两个个体。
  
  然而,当他身后的“传统家庭”出现的时候,危机也就诞生了。
  
  丈夫的亲属们,希望通过原先的“血缘”关系得到一些机会;
  丈夫的兄弟姐妹们,希望通过原先的“亲情”关系得到一些利益;
  丈夫的父母们,希望通过原先的“孝道”契约得到对他们小家庭的控制权。
  
  两个人的家庭,加入了这么多人之后,平衡完全被打破。几乎所有帖子里面,那些哪怕愤怒到极点的丈夫,都不能否认妻子从没有拒绝“赡养”父母。妻子愿意承担作为媳妇的应有责任。但是面对夫妻感情生活被打破、家庭自我空间被打破、家庭发展计划被搅乱、个人休息和学习的时间被占用、人际关系被搞得一团糟……妻子或许曾经想过退让,但是庞大家族的索取压力,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无法承担的——她没有那么多的能量给予。于是她开始不满,甚至反抗。丈夫的愤怒,也就是从妻子的不满和反抗开始的。因为在他看来,妻子服从他所在家族的利益,保全他的“面子”,是他妻子应尽的本分。虽然他在结婚的时候,从来不可能提出这一点。但是他同样也是从幼儿时期开始耳濡目染这中隐忍与牺牲,所以从心里觉得理所当然。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生活还要继续,他们各自应当怎么改变?
  或者说,我们还回得去吗?如果回不去,那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到最后,恐怕还是得回到元问题——我是谁,往何处去。